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带你了解出版供应链行业时讯!

高层无奈、中层无力、基层无语,尬住的书业ERP该怎么办?

2024-07-09
管理员
29

出版正掀起新一轮ERP更换潮。

十多年前,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驱动下,大量出版机构陆续上线了ERP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期待这个在当时代表着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工具帮助出版机构解决企业的管理困境,甚至不少出版机构期待由此开启出版业数字化、信息化的新纪元。

然而,一通“大干快上”之后,出版行业的ERP并未收获预期效果——信息化管理的新纪元遥遥无期,却收获了来自一线员工的怨念和吐槽。首批上线的出版ERP项目并未发挥出理想效用,无法真正嵌入出版业务的使用场景,常规的技术维护也跟不上出版业态的变革,反而成为员工尤其是一线编辑的负担,制约了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出版市场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版机构对数据的依赖越发凸显,在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的背景下,出版机构迫切需要“向管理要效益”,十余年前规划的ERP系统框架已经无法适配当下的管理需求。

所以近两三年,国内多家大型出版发行集团以及头部出版机构纷纷开始密集更新或更换ERP系统。无论是出于基层呼声的倒逼,还是来自顶层设计的规划,此次全行业范围内的管理系统换新,都有一个共同的、“朴素”的愿望:高质效管理。首轮布局没有达成的夙愿,这次能成功吗?

谈起本单位的ERP使用体验,有一半的基层员工连倒苦水。据了解,这些编辑或发行人员所在出版机构的ERP系统大多已经使用10年左右,甚至更久。

二十余年前的出版业,刚刚打开数字化世界的接口,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在许多头部出版机构萌芽,整个书业对这场数字转型充满了“势在必得”的决心和使命感。象征着企业现代化的ERP管理系统,成为这个传统行业破旧立新的最佳切入口,被寄予厚望。尤其是一些走在市场化前列的出版机构和观念领先的管理层,也开始初步认识到优化供应链和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期待通过引入一些数字化手段来解决经营管理上的痛点。

一套理想的出版ERP系统应该带来什么?在选题阶段,提供市场数据辅助决策;编辑阶段,自动预估时间节点,计算版税和奖金;印制环节,提升生产效率;发行环节,自动处理销售数据,分析市场风险;核销收款环节,实现实时对账和开票;财务对接,确保数据自动更新;流程上所有环节的联通……微信截图_20240709093620.png

但必须承认,一直以来出版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并不是主动进行的,更多是形势所迫,首轮引入ERP的过程也是一样。

在ERP行业有一句名言:“不用ERP等死,用ERP找死。”形容的就是企业从手工阶段向计算机化进阶过程中的尴尬境地。

虽然当时大部分出版社还不清楚ERP的本质逻辑,但都寄希望于它能将生产效率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中国ERP市场还处于雏形阶段,很多体系都不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上马的系统局限性开始显现,即便有出版机构多年来努力拓展系统功能和场景,但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工作模式的不断演变,这些老旧的系统逐渐显得力不从心,自动识别能力弱、报销流程复杂等问题,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

某地方出版社编辑介绍说,社里现行的ERP项目从开始招标到中标只有大约两周时间,印象中不到一年就实际落地了。系统研发分割成不同的模块交由不同的公司开发完成,各部分之间相互不能协调,导致落地后各环节互相割裂,无法顺畅走通。“我觉得当初选择系统的标准大概是看谁标书写得快吧”。

更令人头疼的是,系统底层逻辑与实际工作流程的不匹配,导致线上线下工作量的翻倍。模块功能不完善,有的鸡肋,有的缺失。这种设计上的缺陷,使得本应提升效率的管理系统,反而成为一线员工的负担。

谈到传统出版ERP系统的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个长期深耕文化领域的传统行业来说,或许更应将其理解为“不易”。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南传媒”)新媒体运营中心副部长林峰提出,出版行业第一批ERP系统建设更多是流程驱动模式,就是把原来的线下业务流程线上化,相当于“补录”,“可以将其理解为电子化的过程,并未完全实现信息化。里面的很多文件是以附件和图片的形式存在,系统没办法从图片中分析出元数据和数据结构,提炼不出有效数据,也就无法对管理和业务提供支撑和反哺,更无法实现未来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

一线员工面临的困境是最直观的,但带动这次行业内大规模更新ERP管理系统的关键和核心其实在于管理需求——毕竟引入ERP的终极目标是提升效率,实际的ERP换代,是服务于标准化管理的。

首轮上线的出版ERP系统,各个板块的系统都是早期根据本单位需求引入且持续维护更新的,大多遵循的并不是自上而下的逻辑。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是厂商的技术人员挨家挨户调研出版社,了解出版社的具体业务流程,再去匹配相应的模式和功能,是自下而上的,自然也就没有拉通编印发供的业务流或数据流。

北京易诚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书认为,出版行业在过去十到二十年里,对技术要素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出版业很难改变或提升成为真正的现代化产业。“在信息技术层面,出版社的规划建设严重滞后于真实需求,十几年不更新或更换管理系统。打个比方,出版社业务快速发展,相当于盖了三四十层的高楼,但管理系统却还停留在低矮的平房阶段。”

而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行业各方对信息化管理认知的不同频。出版行业对信息化管理的理解和认识长期处于“高层滞后、中层领先、基层痛苦”的状态,甚至多数出版机构都将ERP系统相关的事宜全权交由信息中心或类似部门,仅由信息部门的人员来调研、制定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安排实施等。

例如,在某地方出版集团的物资供应业务板块,纸张油墨管理有自己的系统,印刷也有,对于集团而言,这些系统就像一个个独立的“烟囱”,业务协同不足导致了效率较低。该集团现行的ERP系统是2010年前后启动建设的,其中出版和发行板块的ERP系统,分别由不同的厂商承建,并未打通。旗下各出版社的ERP系统版本也有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集团没有从顶层设计出发为整个出版流程制定一套标准统一的生产或者管理模式。比如图书的分类方法在不同出版社间并不统一:同一个选题的书属于教辅还是一般图书?二级目录的具体划分(如医学、科技、少儿等)是什么标准?现有的出版ERP系统该如何给主题出版定义和分类……各出版社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

多系统共存往往意味着将同一系统下的其他部门或子分公司视为对手,同时,各部门或各出版社的系统又形成了新的信息孤岛。虽然每个独立板块本身的管理策略是合理的,但统筹来看却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从痛点出发,包括凤凰传媒、浙版传媒、中南传媒、新华文轩等在内多家大型出版或发行集团,第二轮更新或更换ERP管理系统的目标都非常一致——包括满足数字化改革的要求,在数据连接方面,要实现编印发供ERP子系统的全面贯通,消除数据孤岛;在不同应用场景、经营模块,做到平台标准与数据标准相统一;实现集团层面对下属出版或发行机构的一体化管理,等等。

另一方面,伴随着整个行业尤其是渠道生态的变化,出版机构内部的分工和业务模块相较十余年前产生了巨大变化,渠道在分化,业务场景更迭迅速,组织结构不断细化,例如电商部规模越来越大,出版机构内部普遍新增了包括新媒体、私域流量管理在内的多个新职能,用户数据的管理需求暴增,旧管理系统的常规维护升级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简称“人大社”)早在1999年就在社内上线了ERP系统,持续使用了20多年。但原有系统的编务、出版、发行、财务四个系统是分开的,流程和数据割裂,无法实现上下游数据整合和对接。同时,社里数据量越来越庞大、程序结构老旧导致运行缓慢且有一定安全隐患。2022年起人大社启动了新版ERP系统升级的调研工作,2024年新系统全面上线。

人大社信息中心主任钟馨表示,此次升级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能够真正实现全流程管理的ERP系统。整合旧系统割裂的流程和数据,实现工作流程可视化、工作流程定制化,通过精细化权限控制,实现数据和审批的整合,并实现上级主管部门和下游渠道、银行等的数据交换和对接。

ERP软件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否。

一个出版ERP项目,从调研到落地通常需要2—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毕竟,草率的选择往往意味着难以预料的风险。

一直以来,与出版行业合作密切的ERP厂商,包括知名的科技通信企业,如华为,合作覆盖面广,能够集成大量专业板块的系统模块,按云化、服务化地帮助出版机构构建全新的管理系统;经典的独立软件供应商,如SAP、用友网络、金蝶国际、南北软件等,业务针对性强但行业适配性弱,个性化定制成本高;也有专业面向出版行业的ERP厂商,如中金易云、易诚通、云章科技等,与出版业态适配度相对较高,善于进行系统集成。此外,也有出版机构自研开发ERP管理系统。

最新一轮的出版ERP系统更新或更换,出版机构主要从系统应用的成熟度、厂商对出版业务的理解、数据安全、行业占有率、技术团队、售后服务等方面考察合作对象。

从需求出发,大型出版集团在招标过程中通常会首先选用一家善于集成和个性化设计的大型技术厂商,委托项目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设计,在大框架下,针对不同模块建设需求,自主或由总包厂商分拆具体模块的落地,如物料管理、印务管理、供应链平台,或是某些特定环节之间的协同链接。而单体出版社中,大部分选择了与专业面向出版行业的厂商开展合作,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优先保障业务适配。

对此,杨明书认为,出版业是一个企业高度个性化的行业。首先是业务个性化,看似整个出版的流程都可以用编印发来贯通,但实则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等各个门类的业务逻辑差异很大,不同渠道的发行模式也天差地别,几乎无法适配通用的ERP解决方案。其次,是管理和应用个性化,每个出版发行机构,甚至他们所面向的每个用户,都有独特的需求和偏好。例如,一个出版社可能需要实时连通数百家网店,而这种特殊性要求,对于ERP系统设计开发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出版业的ERP系统还需要整合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以及品牌商和平台生态,实现个性化的整合需求。这不仅要求系统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还需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

微信截图_20240709093832.png

中南传媒此轮ERP的调研和论证非常重视系统与公司业务的适配度。“技术人员虽然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专业能力,但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复杂的出版流程。”林峰谈到,大型出版集团未来的ERP建设或许可以考虑邀请熟悉出版业务流程的专家组成团队,参与到ERP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从集团的高度制定一套科学的流程规范和数据标准,再由技术公司来承接建设任务。

果麦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果麦文化”)2016年引入ERP系统。希望能构建一个覆盖图书选题策划、编辑、印制、发行、预算、审批、财务以及作者/客户/数字平台对账结算等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满足公司内部管理的需求,还要能够与外部系统对接,数据开放。实现数据全流程的自动实时推送和拉取。

益华、云章,通用的有SAP,用友等都曾是果麦文化的调研对象。据果麦文化研发部总经理丁伯洋介绍,在调研过程中,果麦文化最看重的因素包括厂商的技术实力,系统稳定性、易用性、与出版行业适配性、可扩展性。“我们最注重的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因为出版行业独特的业务流程和数据管理需求,我们需要一个既能够稳定运行又能够灵活适应未来发展的系统来支持我们的业务运营。”丁伯洋表示。

果麦文化8年来一直都没有再更换ERP系统平台,与其所采用的爱你特ERP系统的高扩展性有密切的关系。果麦文化在原ERP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众多模块的自主研发和定制开发,包括业务扩展和个性化需求、数字出版的支持、互联网管理、预算管理、外部系统对接。例如,引入达人带货管理,利用行业达人提升产品曝光和销售,并对带货成本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以数据为驱动,优化产品营销推广策略;建立佣金管理,通过达人带货利润精准核算业务人员奖金,激励业绩提升;新增了预算管理功能,实现合理预测与严格控制,使费用监控更加高效便捷,并引入销量预估,结合市场趋势与历史数据,合理预测未来销量;与旺店通、用友、诺诺开票、分贝通等多个外部系统进行对接,以确保与外部系统的顺利对接和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同时也开发部分数据给分销商,推进图书在各个平台分销畅通性。果麦文化最近一次升级的ERP系统功能是为了新增虚拟仓自动调拨功能。

可扩展性是现阶段出版机构选择ERP系统时普遍非常看重的特性。钟馨也提到,人大社经过多轮调研最终选用了云章科技的系统,高扩展性这一特征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帮助人大社实现了上下游的数据对接、系统对接,从上游角度,可按书号系统要求导入导出标准化模板、可实现CIP数据自动回传;从下游角度,可与印厂、库房实现数据和工作实时共享,通过银企直连实现直连付款、自动记账、费用支付反馈等。采访中,钟馨举了个例子,“新系统与CIP中心的PDC系统对接后,原来的CIP申请流程将由6个步骤变为3个步骤,只需要编辑提交,总编室审核,PDC系统自动回传CIP数据到我社ERP系统中。不但提升了工作效率,还能减少漏传、错传的现象。”

管理系统是一家企业的骨架,ERP在出版全业务流程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更换ERP是一项牵涉到企业全员、耗时耗力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资金投入,还需要从决策层、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集体突破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也是许多大型出版集团十余年不愿意轻易有所动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林峰估计,中南传媒未来的出版ERP系统换新,从项目立项,到产出一个成熟可行的成果,并完成部分单位试点,直到最终全面铺开上线,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年。“此外在项目建设伊始,我们还需要充分考虑出版与发行、印刷、物资供应等上下游环节的打通,同时也要考虑与财务、审计等‘业财审’三位一体的打通,这才是我们这次换新的最终目的。”

正因为ERP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更新或更换ERP项目,必然需要出版机构高层自上而下的决策和引导。加之本轮ERP更新的重要目标是真正实现出版机构的流程再造,直接目标之一就是打通原本孤立的编印发供财等系统模块,实现一体化管理,尤其地方出版集团想要实现出版和发行业务在技术上的互联互通,就势必需要集团领导层通过行政指令加以干预,将发行的数据引入整个系统生态。只有决策层的直接参与,才能够有效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业务流程和权责的界定矛盾。

同时,ERP系统本身只是一个工具,业务人员才是实际的操作者。各大厂商在与出版机构密切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出版各个业务板块上,ERP推行在编辑板块成效有限。杨明书解释说:“客观原因在于我国传统的出版管理模式,尤其对编辑的管理模式是线下导向的,留痕、核红、存档、备查等作业流程,很难推行线上化。而主观原因一方面是老一辈出版人尤其是编校人员的行为惯性,另一方面在于各方对技术赋能预期过高。”

ERP 并不神奇,它不是万无一失的,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都上了ERP,怎么还有……的问题”。有些编辑期待一套审校系统上线就能完全解放人力,但实际操作后发现与预期还有很大差距,就开始产生抵触情绪。但事实其实正相反,由于ERP系统在业务流程上做到了一体化,原本孤立的各环节在衔接过程中反而更容易暴露出问题。其可扩展的特性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解决大部分问题,但其中一些问题实际上与 ERP 系统本身无关。

信息化改造相对顺利的果麦文化,也会遇到诸如数据来源多样、整合难,存在大量冗余、错误、不完整的数据,需要进行清洗和校验,需要使用复杂技术工具等问题。人大社在新一轮ERP系统的试用期、测试期、上线后,分别以问卷和走访的形式调研,90%的用户对系统基本满意。但也确实存在由于新旧系统切换导致的使用习惯不适应、数据调取不畅乃至数据报错等问题,问题都在陆续解决。

林峰直言:“苹果、安卓系统的用户切换到鸿蒙系统尚且会不适应,出版机构更换ERP也一定会有一个适应期和磨合期。”但目前来看,每一轮新的系统更新和技术进阶,适应期都在逐渐缩短。

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流程再造工具,对技术革新天然敏感。如果说人工智能将深刻影响出版流程,那么就势必会反映在ERP系统上。

在国际市场上,包括SAP、Oracle、Microsoft在内的ERP领域巨头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AI服务。例如SAP ERP通过自动化财务共享、会计结算和数据分析,AI财务不仅释放了大量劳动力,还提升了财务决策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国内ERP厂商如用友、金蝶等,也着手提供基于AI驱动的系列智能应用服务、智能应用开发、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服务、知识图谱等。

聚焦到出版行业的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在ERP流程中能够适配的场景基本是业内“耳熟能详”的——智能选题、智能审校、智能客服,等等。上一轮出版 ERP 系统大部分只支持传统出版流程,不支持数字出版流程,导致传统出版流程与数字出版流程之间的合作沟通不流畅、效率低。而AI技术可以为出版流程带来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的改进,例如智能策划与协同撰稿、智能审校系统、智能印制、智能发行和流程协同与再造等。

“可发挥的空间很大,但技术门槛也很高,我们目前还搞不了真正有效的大模型开发。”杨明书提到,大多数应用于出版的ERP系统,都是采用嵌入式的形式来集成AI大模型的功能。包括易诚通在内的技术厂商也都在开展流程自动化方面的探索。例如,通过训练AI,使其掌握电商库房打单的基本流程和逻辑,即便无人工值守的时间段,也可以保持持续的作业。“虽然目前我们还是以嵌入式应用为主,但训练AI实现流程自动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对此保持乐观。”杨明书说。

因此,无论这一轮ERP更换潮如何推进,未来的出版业,技术要素的价值会越来越大,这也将引发行业的新变革。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